刘昊旸(皖西学院)
引言
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逐渐形成了都市圈协同发展新格局,但在都市圈背景下,存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动力不足问题。本文以六安市为例,分析讨论六安市在融入合肥都市圈过程中,存在的发展困境问题,并以实际问题为抓手,进行深刻剖析,然后从科技创新、产业群、交通联系、城市规划这四个方面讨论发展突破口,希望能够解决六安市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等问题,真正意义上促使六安市向工业强市转变。
一、合肥都市圈下六安市发展困境
(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城市蜕变离不开科技的创新,而科技创新需要依托政府常规工作基础,在明确创新方向,培育创新品牌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比如:深圳的华为;杭州的阿里巴巴,无不是科技带动城市发展,带动城市经济。虽然当前六安市具有完备的政策基础和科创平台,但在主动推进发展方面,存在意识落后的问题,没能借助毗邻优势,融入G60科创长廊,缺少高新技术企业。此外,六安市在人才引进方面相对被动,缺乏科研院所做人才培养的温床,难以发挥科技创新基础动力。
(二)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
首先,在新农业发展层面,虽然一系列特色农产品开了声誉市场,但总体来说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方面,发展相对缓慢,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建立强大的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其次,旅游业优势地位不显。虽然六安市拥有天堂寨这样的5A级景区,整体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是区域内旅游景点知名度不高,没能突出红色旅游特色,旅游资源整合效果没有体现。最后,现代产业体系偏弱。六安市在持续性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产业体系,但总体来说,特色产业并不突出,没能重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齐头并进,弱化了产业链发展的必要性。
(三)交通联系不密切
交通先行是推动都市圈发展模式的重要支撑,打通交通发展网络,以交通带动圈内城市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协同优势。但六安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优势没能体现,铁路运营能力不足,相邻城市交通网络没有打通,因而影响了合六交通一体化发展道路。
(四)城市发展布局不合理
发展布局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发展定位不明、独立发展能力不足、联动协同作用不强。第一,六安市建设以老城区为基础向外辐射,强调大城市规模发展趋势,但受制于人口流失问题的影响,六安当前不具备大城市发展基础要件,容易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第二,独立发展能力不足。刘安在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后,致力于打造东部产业新城,但由于过度依赖合肥战略支撑、省级战略统筹,整体经济发展缺乏独立发展理念,不具备较强的跨区域协作能力。第三,联动协同作用不强。在发展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也需要带动辖区县的发展与建设,但六安市由于辖区与中心城市距离较远,缺乏有效的县区联动,整体来讲联动格局创建形势不明,难以充分发挥县区协同发展动力。
二、合肥都市圈下六安市发展途径
(一)科技创新,构建发展新高地
1、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以科技创新,促使实现经济发展,强调要走科技创新发展道路,强调要推行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培育的行动计划,展开来讲,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支持市内企业做大做强,确保培育出具备自主产权、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本文以六安市高新区产业园区为基础,加快速度培育大批量科技创新企业,推进传统行业向科技行业转型升级。同时配合人才引进工作,畅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空间,充分激发六安市科技创新基地功能优势,打造高精尖科技园,从而确保实现项目引进与项目孵化。
2、强化协同创新力度
在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过程中,除了要在全市范围内,树立企业协同发展的理念,还需要明确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即企业有必要加大力度联系市内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协同创新产学研大发展。在此过程中,为加快此项工作的落地,有必要突出政府牵头功能,打破六安市内部科研资源壁垒,通过与省外建立良好的高校科研机构,依托合肥四大科技城的地缘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合力,围绕六安院项目建设,指引科研创新工作形成多层次、跨区域合作。同时,借助合六工业经济走廊建设工作,逐渐向区域性科技创新发展圈靠拢,确保早日投身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对接工作中。
(二)培育产业群,打造合作大格局
1、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围绕做强传统农业,推动发展新兴农业的目标,六安市需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在充分发挥农业优势的同时,实现建设现代化工业。在此环节,有必要强化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价值,贯彻执行绿色发展道路理念,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致力于创建合肥都市圈农业生产供应基地,以特色农业、产品为突破口,打造特色品牌。
2、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
坚持旅游助力,构建全范围旅游大格局,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实现特色旅游目的地构建目的。第一,出好红色旅游牌。作为革命老区,六安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能够为红色旅游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保障,同时配合良好的发展规划,有助于开发红色旅游,强化行政区域间合作成效。第二,红色旅游精品路线的培育。依托政府部门有效的宏观调控,结合各项资源的深度优化与整合,可以创建多条红色旅游线路,在此期间,除了要结合红色旅游与爱国文化教育外,还需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势,增强红色旅游的生命力。第三,凸显大别山旅游品牌。六安市在开发大别山旅游环节,需要打开白马尖、天堂寨等一系列成熟景区影响力和知名度,需要提升社会公众对90里山水画廊的认可度,同时要着重加强大别山周围城市展开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在信阳、安庆等城市的配合下,全国范围内推销大别山旅游品牌。
3、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
高精尖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借助下述三条路径实现:首先,将产业提升、承接转移放置在同等地位。基于合肥都市商圈背景,如果六安市想要剔除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就必须要注意错位分工、差异竞争、合理布局的并存,即六安市不仅需要承接转移合肥产业的责任,同时还需要在厚植产业基础的过程中,实现产业布局的优化,实现现代工业体系的构建。其次,坚定支柱性产业主导地位,发展大企业集团。围绕工业产业,加快推进六安市的发展与建设,需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一方面,有必要强化支柱产业发展能力,以应流集团、博微长安等企业为中心,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霍邱采矿冶金产业的培育为基础,提升大别山医药产业对外影响力,借此推进新时期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必要重点关注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升级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发展新服务业。通过不断优化、革新营商环境,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支持,借此有效完善主导性产业结构布局。最后,巩固发展合作机制。在安徽省融入长三角背景中,六安市有必要持续推进共建园区合作机制。总体来说,需要做好人才、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为展开深化合作提供基础;对接长三角等地,寻求从高科技领域层面入手的合作机会;引进国外先进制造业,谋求跨国共建园区,打造强有力的产业生态链。
(三)推进交通,打造一体化交通网络
1、织密公路出行网络
发展六安市,必须重视合肥六安不同县区间的密切联系,为强化此种联系,有必要打破六安与合肥间单一化出行线路困境,高效化利用S366合六南通道就是很好的选择。首先,加大力度建设公路基础设施。持续性推进高速公路改扩建工作,重点关注合肥–霍邱–阜阳高速公路六安段的建设。其次,有必要全方位提升公交运营水平。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公交运营,在保证公交出行效率得到提升的同时,针对性下调公交票价,降低出行成本。以叶集金寨为例,其就是通过建设一体化东部新城、运河新城公交体系,打造出了合六公交换乘枢纽基地,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高速通行。
2、建立区域铁路枢纽
建立铁路枢纽,提高铁路网络覆盖范围,需要重点关注打通南北发展大通道,加快速度推进建设六安–景德镇铁路;打造区域内部的铁路交通枢纽,打通合肥至六安的西北发展通道。充分完善铁路站点布局工作,解决霍邱火车站经停车辆少问题。
(四)科学布局,形成联动发展意识
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注重提升内涵
科学统筹,规划城市发展布局,强调六安市要依托合肥都市圈规划基础,积极贯彻践行内涵发展新思路,寻求全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并以合六经济走廊建设为核心,向东发展,向北延伸,实现合理化产业布局,打造高端品质生活区,在注重城市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各种配套设施的完善,有效提升城市发展内涵。
2、转变发展思路,提高内生发展动力
要想高效率融入合肥都市圈,六安市必须走出被动依赖的困局,形成主动对接,主动造血的发展观点,完善新区教育、医疗、商业等一系列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打造出协同发展产业与商业的格局,从而有效带动全市服务体系的健全。
3、强化协同发展能力
作为合肥都市圈框架下的城市,六安市必须注重与县区进行联动,与市外进行有效协同,坚持多方协调、多元发展、多方联动的基本原则,打造城区发展一体化体系,构筑六安西部发展经济带。同时注重出台对应政策,利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加快推进合肥都市圈扩大范围,实行错位分工的产业规划,进一步融入合庐产业带。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发展时期,为了开启六安发展新篇章,在推动其融入合肥都市圈的过程中,要积极地从科技创新、产业群、交通网络、科学布局等四个层面入手,全方位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确保发挥六安区域范围内各项优势,打造大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廖信林;张棋飞.合肥都市圈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时空演变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
[2]谢卫华.滁州市在融入合肥南京双都市圈战略下高质量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市场周刊,2022(12).
[3]窦仁伟.合肥都市圈框架下六安市发展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2).
[4]史冬防;周刚.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与经济发展整合研究——以六安市为例[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0(02).
本文系2022年度六安市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加快推进合六同城化发展研究”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