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波(市委史志室)
大别山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大别山精神,是鄂豫皖大别山区的党政军民共同创立和践行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极艰难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和涵养的伟大精神,是蕴含着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别山精神的形成
大别山精神是指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在大别山这一特定区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由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斗争的过程中,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一种以为共产主义奋斗为价值取向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意识、革命品质和革命行动的总和。
(一)大别山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大别山地区党组织随之建立,是全国较早建立中共组织的地区。1921年11月,陈潭秋在家乡黄冈陈策楼建立党小组。1922年春,寿县就有了“二三同志的组织”。1923年冬,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中共安庆特别支部成立。大革命时期,以湖北黄冈、安徽六安、河南信阳为中心的大别山区各县都有了党组织。
(二)大别山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大别山区缔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英雄传奇,是全国坚持革命斗争最久的地区。土地革命时期,爆发了黄麻起义、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等著名武装起义,开创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3块根据地,形成统一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2年夏,鄂豫皖根据地发展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苏区。三年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浴血奋战,使革命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全民族抗战初期,大别山党组织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形成全面抗战大好局面。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五师成立,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快速发展,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是中国革命两大转折——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发生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轮番进攻,实现了党中央挺进中原的战略部署。战略决胜阶段,大别山人民踊跃支援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全国解放战争。大别山区是当之无愧的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三)大别山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大别山区先后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红军主力队伍。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后,黄安县农民政府挂出一副对联:“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城,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这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红军的名词。土地革命时期全国共诞生师级以上红军队伍150余支,源于大别山的有50余支,其中六安境内诞生的就有18支,这些部队成为了人民军队的重要源头。
大别山精神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产物,在中国革命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是值得我们永远传承的红色基因。
二、大别山精神的主要内涵
大别山精神集中反映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具有丰富而深邃的精神内涵。大别山精神是建党精神的传承、丰富和发展,是老区精神、苏区精神在大别山地区的生动写照。对于大别山精神的表述,目前尚未有统一,对其内涵的认识也是仁者见仁。本文认为,大别山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坚定忠诚、牺牲奉献、团结一心、不胜不休。
(一)坚定忠诚。即坚定信念、对党忠诚,这是大别山精神的鲜艳底色。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靠的就是坚定的革命信念,靠的就是就是对党的绝对忠诚。
大别山革命斗争有高潮、有低潮,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大别山区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始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书写对党的绝对忠诚。詹谷堂是金寨党组织的创始人,1929年8月在与敌作战中不幸被捕,敌人为探知党组织的秘密,将他折磨得死去活来,但他正告敌人:“你杀了我谷堂,灭不了共产党!”最后,他挣扎着在牢房墙壁上写下“共产党万岁”5个大字后壮烈牺牲。坚定忠诚,还要在面对委屈误解时不改初心。1934年8月,苏焕清遭“肃反”被诬为“第三党”,被罚当伙夫,开除党籍6个月。扶山寨战斗打响,无人顾及苏焕清,他拼死挣开绳索,逃出禁闭室,冒着枪林弹雨,追了十几华里赶上红军大部队。长征途中苏焕清被编入“苦工队”,一路挑着行李和银元行军作战,九死一生,到达陕北。
无论是在革命运动的初始阶段、革命发展的高潮时期,还是在革命运动遭受挫折的危急关头,大别山人民在党的带领下,义无反顾地支持革命斗争,纷纷送郎、送子当红军,坚持游击战争,革命红旗不倒、革命薪火相传。
(二)牺牲奉献。即勇于牺牲、甘于奉献,这是大别山精神的鲜明特征。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目标,大别山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用牺牲和奉献铸就了不朽的历史丰碑。
革命战争年代,敌人以疯狂手段“围剿”大别山。大别山区先后有200多万人投身革命、近100万人为国捐躯,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有13万多人。其中,六安有30万儿女英勇牺牲,登记烈士25600多人。1930年夏,红一军转战平汉线,皖西苏区仅六安、霍山两县就被杀害干部500多人、群众1.96万人,苏区中心人烟绝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人民生活极其困难,但他们仍然把很少的一点粮食、食盐拿出来,支援红军和便衣队。大别山的人民宁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节衣缩食、积极奉献,把最后一粒米当军粮、用最后一块布做军装、将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以巨大的牺牲奉献换取革命的胜利。
(三)团结一心。即团结奋斗、一心为民,这是大别山精神的生动写照。无论是在北伐时期打倒军阀除列强,还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无论是抗击日本侵略军,还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大别山的党组织领导人民所开展的一切斗争,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我们红区人,个个要觉醒,参加红军杀敌人,革命要齐心”。洪学智在回忆双桥镇战斗的情形时称:“周围数十里的群众,在地方党的组织下,拿着土枪、大刀、长矛,前来参战,漫山遍野红旗挥舞,呐喊声响彻大河两岸”。皖西土地革命后,农村100多万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在苏家埠战役中呈现出了红四方面军2万多红军作战、2万多群众支援的人民战争奇观。苏家埠战役历时48天,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歼敌19个团、两个警备旅,共计3万余名,取得了空前大捷。
深厚的群众基础,亲密的干群关系,坚定的军民团结,正是革命无往而不胜的根本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强调的,“鄂豫皖苏区能够28年红旗不倒,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
(四)不胜不休。即勇当先锋、不胜不休,这是大别山精神的执着追求,体现了红军将士和大别山人民英勇顽强的斗争意志。
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红二十八军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被敌人分割包围的情况下,紧紧依靠人民支持配合,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拼搏奋战、辗转迂回,胜利坚持革命斗争,留住大别山革命的火种。中原突围中,面对30万敌军围困,中原军区第一旅奉命佯装主力执行牵制任务,旅长皮定均抱定牺牲决心,不仅顺利完成掩护任务,更是整建制完成突围,创造了铁流千里的伟大奇迹。
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正是凭着这种不胜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在数倍于己的强敌反复“会剿”、“围剿”、“清剿”、“扫荡”的严峻形势之下,百折不挠,愈挫愈奋,使这里28年红旗不倒。
三、弘扬大别山精神,谱写新时代新篇章
大别山精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英雄儿女前仆后继,为实现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别山精神也必将为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是要树立坚定忠诚的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永远照耀奋进的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舍身忘死的红军战士靠什么?靠的是理想信念,成功的奥秘就在这里,这样才能够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弘扬大别山精神,就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要牢记牺牲奉献的优良传统。有斗争就会有牺牲,在28年的革命斗争中,在国民党军反复“围剿”“清剿”“扫荡”的严峻形势下,大别山军民没有被敌人吓倒,没有向困难屈服,他们屡败屡战,越挫越勇,宁可牺牲,也不叫敌人“拿去一颗红心”。弘扬大别山精神,就是要牢记大别山军民的牺牲奉献优良传统,秉承革命先烈遗志,涵养“我将无我”的境界,爱岗敬业、忠诚履职,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初心、勇担使命。
三是要践行团结一心的群众路线。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革命战争年代,让老区人民有地种,有学上,有衣服穿,赢得了广大人民的真情支持和拥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心、民心心心相连。弘扬大别山精神,就是要引领党员干部坚定人民立场,厚植人民情怀,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心全意干好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事。
四是要发扬不胜不休的斗争精神。血雨腥风的战斗中,大别山军民前赴后继、英勇斗争,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今天,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矛盾斗争突出激烈。弘扬大别山精神,就是要继续发扬不胜不休的斗争精神,涵养昂扬奋进的精气神,永远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系2022年度六安市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大别山精神研究及宣传阐释” 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