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市人民医院)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希望。儿童健康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安徽省《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中明确,应进一步提升儿童及其照护者的健康素养,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减少营养不良、超重、肥胖、龋病和生长迟缓等健康问题。为此,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部联合儿科中心对六安市3个区(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的幼儿园进行了实地调研,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5所幼儿园1410名学龄前儿童参与问卷调查。调研显示,全市3~6岁学龄前期儿童的生长发育总体处在全国中等水平,还有提升空间;但各区儿童在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睡眠状况和口腔健康仍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因此开展早期干预,制定有针对性健康科普教育和健康促进措施,对改善我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促进儿童健康水平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织牢我市民生保障网,构建学龄前儿童健康、协调、共同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一、六安市3区学龄前期儿童生长发育现状分析
一是3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总体正常。3区学龄前儿童的身高、体质量、头围、BMI
等指标均随着月龄增长而增加,符合一般生长发育规律,且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长发育呈正态分布。1410名被调查的学龄前儿童,身高(身长)、头围均在国家标准x±2SD
值以内,身高偏离率为36.37%,处在全国中等偏上水平。儿童矮小症检出率仅为2.41%,3区学龄前儿童的体质量随着年龄的增加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不同年龄阶段男童体质量高于女童。与《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报告的城市7岁以下儿童身体发育状况相比,本研究中3~6岁男、女童的身长/高和体重均值均高于年鉴中报告的平均水平,表明我市儿童生长发育状况总体良好,这与近年来本市社会经济水平迅速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儿童生长环境优越、营养知识的普及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密切相关。
二是3区学龄前儿童的营养整体状况有所改善。被调查的1410名学龄前儿童中,超重检出率为15.18%,肥胖检出率为11.56%,均高于全国水平(8.5%)。低体重检出率为8.01%,高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 2011—2020 年) 》目标 5 岁以下儿童低体质量率 ( 1. 4%
),但各阶段年龄儿童(除4~5岁外)的体重比较无差异。有51.03%的儿童存在挑食,16.72%的儿童有睡前零食的习惯,20.77%的儿童使用电子产品超出2小时以上,每周运动大于7次的儿童仅只有10%。说明本市学龄前儿童发生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的现象还较为严重,这与儿童的不合理饮食习惯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
三是3区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儿童龋病总体患病率为43.29%,其中 3、4、5、6
岁儿童患龋率与全国第四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一致。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3区的龋病患病率为分别为32.29%、47.19%和50.39%。调研发现,53.96%的儿童每日刷牙次数小于2次,14.18%的儿童每次刷牙时间少于1分钟,6.77%的儿童牙刷更换时间超过6个月,63.34%的儿童日常进食后不进行口腔卫生如漱口等,65.56%的儿童每日摄入大量的果汁或碳酸饮料,这些都是导致儿童龋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同时4~5岁儿童患龋率较高,为52.35%,这与父母对口腔卫生的错误认知有关,认为儿童年龄较小,乳牙终究要更换,不会影响未来恒牙的生长。
四是各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存在差异化。虽然3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总体正常,但各区儿童生长发育指标还存在差异。身高方面:各区3~6岁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金安区儿童身高发育较好,处于中等偏上,而叶集区儿童身高偏离为55.95%,高于标准。裕安区矮小症检出率为0.39%,而叶集区较高,矮小症检出率达7.54%。体质量方面:叶集区超重检出率和肥胖检出率最高,分别为22.62%、15.08%。口腔健康方面:叶集区龋病患病率最高,达50.39%。主要是金安区和裕安区处于市区,看护人多为父母,掌握了一定的营养知识,健康意识较强。而叶集区偏离市中心,处于城乡郊区,多为留守儿童,出生后一般都是祖父母看护,他们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喂养知识,营养搭配不合理,不注重口腔健康,这都影响了该区儿童的生长发育。
二、对策建议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和《安徽省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如何遵循儿童优先发展理念,整合资源,预防为主,全面均衡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守正创新,构建整合型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儿童健康服务网络,促进儿童健康,推动六安市儿童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我们要思考的重中之重。经3区调研,建议如下:
一要整合资源,构建六安市儿童健康服务体系。
一是统一规划,顶层设计。整合全市资源,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为指南,设计六安市儿童生长发育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区域内儿童生长发育健康档案。重点内容包括儿童体格生长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心理和行为发育评估、眼保健和口腔保健、听力障碍评估及随访等。二是定期监测,质量控制。从儿童首次入幼儿园开始直至上小学,由委托区域内医疗机构的儿童保健部门,每年定期对儿童身体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评估,并将数据上传至平台,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儿童生长发育评估报告,看护人做好儿童日常营养、运动、饮食、睡眠、情绪等数据监测并上传,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三是统筹管理,早期预警。通过平台大数据分析,为看护人自动推荐对应保健方案,指导看护人科学关注孩子健康成长,对在生长过程可能出现的迟缓、营养过度等问题,能及时发现并提出干预。儿童生长发育健康管理信息平台的实施,共享和整合区域内儿童生长发育项目信息,使主管部门及时了解整个区域内儿童健康生长发育水平状况,实现对全市儿童健康的智能化监测,区域内同质化管理,改变以往单一的、碎片式、零散的数据信息,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工作,高效率地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二要推广科普,培养学龄前儿童健康饮食行为。
学龄前期是儿童饮食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不良饮食行为习惯干预的最佳时期。饮食行为不当可导致儿童生长异常、超重、肥胖、低体重和发育不良等,与成年后的许多疾病和健康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科学膳食管理。建议为托幼机构配备营养师,定期指导幼儿机构进行科学配餐,保持食物多样化,注重食物色、香、味、营养均衡,满足儿童生长发育需要。二是规范喂养方式。利用线上线下向儿童看护人普及科学喂养知识和技能,开展儿童营养与喂养技术培训,开设儿童营养、运动保健门诊提高医疗机构营养喂养咨询指导能力,举办家长课堂,提升儿童看护人的健康素养。对重点人群如留守儿童的看护人,也可以采用入户指导、定期监测儿童体格发育情况等个体化的措施,让儿童看护人学会培养儿童健康饮食行为,做到因人因地因时食养,为儿童创造安静温馨的就餐环境。三是全面合理运动,要求学龄前儿童每日不同强度的运动时间不少于180分钟,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时间不少于60分钟等,减少久坐时间,促进吃动平衡,预防和减少儿童超重和肥胖。尤其是4~5岁是儿童肥胖发生的高峰期,儿童看护人更应给予关注。
三要早期干预,重点关注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
我国第四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率高于学龄儿童及青少年。龋齿如不及时治疗则会形成龋洞及牙冠、牙齿丧失,不仅影响美观还可降低儿童生活质量。调研数据显示全市龋病患病率较高,一是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建议将儿童口腔健康纳入本市重点监测指标,在全市开展健康口腔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口腔健康,从娃娃抓起”主题活动。每年定期组织儿童口腔健康筛查,针对学龄前期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做到早识别、早发现、早治疗。二是资金投入,多渠道支持。每年定期免费为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涂氟。关注乡村儿童的口腔健康,组建志愿者服务团队,为重点人群提供口腔疾病的防治服务,为弱势群体捐赠口腔护理用品。三是口腔保健,多形式宣教。
利用各医院公众号、网络电视、公益课堂等方式宣教口腔保健,提高看护人对口腔健康、口腔卫生习惯和正确使用口腔保健服务的认知。四是口腔预防,多元化教育。组织儿童观看牙齿保健为主题的动画短片,如《精灵爱牙讲堂》《牙牙精灵战队》等;通过口腔模型演示来指导儿童学习正确刷牙方法;开展体验式刷牙小游戏等方式,使学龄前儿童认识口腔保护的重要性。五是口腔习惯,多辐射培养。建议3岁以上的学龄前儿童刷牙次数2次/天,每次时长2~3min左右,每餐后温水漱口。选择合适学龄前儿童的刷牙工具,使用儿童含氟牙膏。限糖减酸,少喝碳酸饮料。
四要缩小差距,推动学龄前儿童保健服务均衡发展
关注乡村儿童,以口腔预防保健教育为核心,贯彻行为教育理念,全力解决乡村儿童状况与城市差距大、资源匮乏、口腔治疗和科普教育难以推进等问题,推行“多合作、高共享、广覆盖”科学模式,采取线上科普教育与线下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互动形式,提升全民口腔健康素养水平,同时加强基层口腔医师防治能力的培训,实施“城市带动乡村”,以口腔健康辐射全身健康,保障区域间儿童保健服务均衡发展,最终达成提升社会整体健康行为能力的目标。
(本文系2022年度六安市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六安市3区学龄前期儿童生长发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