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市委党校)
一、引言
城市营商环境是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标准,是进一步激发城市创造力和发展活力的重要着力点,优化城市营商环境有利于加强城市虹吸效应、促进资源集聚。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重视营商环境的发展。我国2018年开始自主组织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工作。《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于2020年起施行。各级政府亦相继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方案和政策,以期通过改革本地区营商环境提高经济软实力及竞争力。如上海从2018年起连续出台6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连续6年召开全市营商环境大会。可见,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优质的营商环境是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1]。数字经济依托的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创新能力为城市营商环境的优化发展提供契机。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营商主体纠纷的解决提供了新机制。因此,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研究六安营商环境的优化路径,对持续优化六安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六安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近年来,六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工作,成立了最高规格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制定了系列政策文件,以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工作。目前,六安市营商环境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全国层面看,2022年《中国城市政商关系评价报告》显示我市政商关系健康总指数排名全国第101位、一级指标政府透明度排名全国第56位。从省级层面看,去年我市营商环境工作位列安徽省第3,居全省第一方阵。疫情期间,我市水厂适当减免水费,减轻企业负担。
本文以张洽等[2]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分析六安营商环境的建设情况。具体指标如下表。
六安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近年来,六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等政策文件,采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等优化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营商环境政务服务领域我市稳居全省第一方阵;2022年度全省发展民营经济考核得分位居全省第3。虽然我市营商环境优化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其他城市对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说明我市营商环境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以下按照上述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具体分析。 三、六安营商环境分析
3.1政务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政协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了“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这一治国理政方针理论。有学者研究,城市政商关系“亲”“清”度与城市营商环境的优异程度呈正相关。各城市都在全力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各项指标看,我市营商环境政务环境准则层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政商关系在全省处于靠后水平,廉洁高效层面处于全省前列。即我市政商关系“清”但不够“亲”,后期在“亲”方面多做努力。
3.2市场环境
近年来,我市经济总量不断提升,财政金融支撑有力,引资较快增加。2022年经济总量首破两千亿元,迈上新台阶。
去年,我市外贸进出口值为101.8亿元,首次破百。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幅超越以往年份的主要原因是外资统计口径以商务部直接利用外资统计发布。
2022年,我市有证券营业机构7家,证券交易额达2092.5亿元,是2012年的11倍。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864.4亿元、3394.7亿元。十八大至今,我市经济实力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
3.3创新环境
创新是推动区域和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并出台若干政策举措,全方位支持、鼓励企业研发创新。科研经费投入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和保障,是衡量地方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21年,研发经费支出23.98亿元,研发强度1.25%,科技创新指数省内排名相较于去年递增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8.7%。
3.4公共服务
如果说政务环境、市场环境以及创新环境是“宜业”层面的指标,公共服务则是衡量“宜居”水平的重要指标。公共服务涉及生活服务、医疗、教育、环境等多方面。
从环境层面看,六安地处大别山北麓,森林覆盖率45.51%,水质稳定保持在二类水及以上标准,城镇大气环境质量稳定保持在二级以上。荣膺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
从生活服务层面看,物产丰富,交通便捷。六安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境内有中药材1800多种,是久负盛名的药用宝库,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等地理标志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不仅如此,六安还是国家陆路运输枢纽城市,城区距新桥国际机场仅半小时车程,多条铁路穿境而过。
从教育和医疗层面看,六安境内的高等院校、高尖端医疗机构数量难以与合肥、上海等一二线城市相比,但周边50公里范围内有62所大学、113所技术学校、680所研究机构。六安一中、毛坦厂中学全国闻名;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医疗机构能满足居民日常医疗需求,其中人民医院是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
虽然我市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物产资源得天独厚,但在教育、医疗及其他的公共服务便民度与合肥、上海等一二线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四、六安市营商环境的优化路径
综上所述,六安市营商环境正在向良好局面发展,目前在全省排名居中,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为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将我市打造成市场化、国际化、都市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城市,提出以下几点路径、建议。
(1)法治先行,打造法治环境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其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3]。为此,我市采取多种“硬举措”打造法治化营商“软环境”,以激发维护市场主体活力及合法权益,推动革命老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如:根据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并结合实际制定《六安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一张清单”管理模式,以持续清理市场准入领域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深化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以排查化解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心的法治热点难点问题。
(2)深化改革,提升政务服务能力
上海自2017年底至今以一年一版的频率持续更新营商环境改革方案,不断优化创新,加强系统集成。随着“上海牌”营商环境口碑、名气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在上海驻足,以谋求更广阔的的发展。由此可见系统化营商环境改革方案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多点发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较大成效,如我市持续推进“税费同缴
合一支付”入选中国不动产官微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案例;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数字政府,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推动更多事项“一网通办”“掌上可办”。但缺乏类似上海这种系统性行动方案,整体优化效果受到制约。
(3)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带动城市快速发展的内生动力。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六安市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意见》,聚焦规上企业研发投入,扩大研发准备金制度覆盖面,推动研发活动项目化,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实现双提升,增幅居全省第2。去年我市724家规上企业共填报研发项目经费48.62亿元,同比增长9%。未来应持续加大对核心技术研发、重大创新平台的资金投入。
(4)数字加持,营造宜居宜业生态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化、智慧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智慧城市发展对优化营商环境有促进作用。数字化的公共服务能提升政府工作效能,优化企业办事流程,降低时间成本,提高办事效率。例如浙江最先提出的“最多跑一次”的改革,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实现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的行政目标。目前,我市全面推进“数字江淮”和“数字六安”,以不断提升我市政务服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5)平台搭建,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数字时代,人人都是新闻记者。例如,今年江苏无锡,一位东北大哥开餐饮店,由于没接通天然气管道,店里面临不能开火的难题,当地街道工作人员了解后,立即拿出方案,帮助解决仅用10分钟。随后大哥在抖音上“怒赞”无锡,引发全网关注,央视新闻也对此进行了报道,网友纷纷评论这就是最强招商视频。由此可见,踏实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是企业进驻的前提,宣传城市良好的营商环境则是吸引企业进驻的台阶。只有我们坚持不懈转作风、优服务,才能不断市场主体的满意度和投资信心。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搭建自身的宣传平台,如官微、官网以及各社交软件官方账号。此外,党校可以有效向各地干部推荐六安,为后期项目合作奠定基础。
五、结语
营商环境是软环境,具有很强的马太效应,市场资源会流向拥有优异营商环境的城市。本文在构建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六安营商环境进行分析,分析显示:六安在政务环境层面“清、亲”方面需要多下功夫,尤其是“亲”;市场环境层面各指标显著提升,但“总量偏下,人均靠后”局面未从根本上改变,后期仍需努力;创新环境层面研发投入强度和研发产出年年递增,成绩喜人;公共服务方面仍有较多地方需要改进。为不断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今后我市需要在法治、政务服务、科技创新、数字城市以及宣传平台等方面多点发力。
六、参考文献
[1]李先军,罗仲伟.新时代中国营商环境优化:“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J].改革,2020,No.318(08):46-57.
[2]张洽,曹玉臣.基于“放管服”改革的我国营商环境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No.447(09):124-127+203.
[3]石佑启,陈可翔.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司法进路[J].中外法学,2020,32(03):697-719.
(本文系2022年度六安市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数字经济背景下城市营商环境优化路径研究——以六安市为例” 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