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六安社会科学网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决策咨询

六安裕安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

浏览次数:2791   发布时间:2024-05-11

  程涌泉 王文雅(皖西学院)

  乡村是城市的基础,乡村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动力。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成为各地发展的重点。为了避免盲目建设而产生弊端,政府与学者都开始认识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并非越快越好,需要理清乡村人居环境的关键,总结实践经验。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内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将评价结果可视化,从而分析其空间格局差异,并提出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策略。因此,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评价研究是现今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主要方式。

  截至2021年10月,裕安区辖3个街道、12个镇、7个乡、1个经济开发区,即鼓楼街道、西市街道、小华山街道、苏埠镇、韩摆渡镇、新安镇、顺河镇、独山镇、石婆店镇、城南镇、丁集镇、固镇镇、徐集镇、分路口镇、江家店镇、单王乡、青山乡、石板冲乡、西河口乡、平桥乡、罗集乡、狮子岗乡、六区经济开发区。

  1 裕安区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构建

  1.1 指标体系

  从定量分析的角度重新确立了六安裕安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从乡村生态环境、乡村经济条件、乡村基础服务设施、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四个方面进行定量评价。为了在评价过程中能更好的结合村民对乡村的直接感官体验并且兼顾数据量化的原则,将乡村基本规模纳入到定量评价体系中。定量指标评价体系如下表1所示:

  表1六安市裕安区质量评价体系

image.png

image.png

  1.2 熵权法确定权重

  权重可以清晰直观地映射出每项评价指标的占比水平,在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过程中,合理科学的计算分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是确保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能够准确、客观反映地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的关键步骤。本文以裕安区乡村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结合地方乡村人居环境特点的同时兼顾指标量化的原则对总体评价体系的指标进行筛选。构建五个准则层、十五个要素层指标评价体系,使各分项层指标权重最大程度的反映地方人居环境建设的客观水平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采用熵值法确定各分项指标权重,熵值法是综合运用各指标提供的客观信息数值确定权重,能够最大限度的消除人为因素的主观感知影响,客观真实的反映各评价指标在整体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如下:

  (1)假设被评价对象x个,各评价对象有 m 个分项评价指标,将x 个评价对象的第 m 个评价指标记作 aij(i=1,2,3,…,w;j=1,2,3,…,m),据此构建判断矩阵:A =①

  (2)将构建的判断矩阵作标准化处理:aij'=②

  (amax 为 x 个评价对象中分项评价指标的最大值),据此形成标准化决策矩阵:A=③

  (3)计算信息熵

  =④式中:k=;P=

  (4)确定指标权重;=⑤

  1.3 指标综合

  结合上文构建的裕安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各分项指标权重,对裕安区乡村人居环境各项指标指数值进行综合,确定最终评价结果。本文采用综合指数法逐层计算各要素层和指标层得分,进一步确定乡村人居环境的综合得分。根据最终得分对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同时分析人居环境现存问题。

  综合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Q =

  上式中,Q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代表各项评价子系统的权重值;表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各分项指标的权重值;代表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各分项的指数值。

  2 裕安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2.1 评价单元选取

  对研究区进行评价单元选取的合理程度决定了六安裕安区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结果的精度与准确性。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及学术文献,最终确定两种主流的评价单元选取方法,即行政区划法和网格单元法。即有研究成果采用行政区划法确定研究区评价单元多集中在县域尺度和乡镇尺度,数据资料便于获取且易于分析。本文基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研究的空间评价单元尺度,将六安裕安区的 23个乡镇作为本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评价单元。

  2.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各项评价指标中,道路硬化率、宽带网络覆盖、教育设施、自来水入户率、卫生厕所使用、环卫设施建设、医疗设施、户籍人口规模、户籍人口外出务工比、文化娱乐设施、村庄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指标数据。

  2.3 数据处理

  根据前文确立的六安市裕安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以及获取的数据进行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在Excel软件中进行数据归类整理,运用上文熵值法中公式①构建判断矩阵,然后通过公式②将建立的判断矩阵作标准化处理,形成标准化决策矩阵。最后通过公式④、公式⑤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信息熵()和权重(),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出各指标权重之后,如下表2所示,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 15个要素层的综合得分,然后根据五项准则层的权重值计算出六安市裕安区23个乡镇的人居环境综合得分。

image.png

  2.4 评价结果分析

  经过综合指数法确定六安市裕安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最终分值,分值最高的为0.52,最低分值为0.19。为了明确县域不同行政村人居环境质量之间的差异,根据综合指数法计算得出区域各乡镇人居环境质量的综合得分。如下表3所示。

image.png

  2.5 六安裕安区乡村人居环境问题分析

  近年来,六安市裕安区在基础服务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各项建设也有序展开。但仍存在基础服务设施整体配置水平相对滞后、县域村庄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的情况。在环卫设施建设方面,还停留在缺少公厕、垃圾收集设施以及专业清理人员的水平。

  教育设施方面,学生多集中到乡镇就读,通行距离较远;医疗设施方面,多数乡村仅在中心村配备了村级医务室,职能单一且服务范围较小;文化娱乐设施方面,根据调研情况,大部分乡村文化娱乐设施配置类型单一,多以健身广场和广场舞台为主,村民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需求有进一步拓展空间。

  六安裕安区乡村受自然条件、收入结构、产业构成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在村域经济的体现上尤为突出。由于传统农业经济低收益、缓汇报、高风险的特点,六安市裕安区乡村居民为寻求新的经济来源,外出务工人口的比例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由于村民物质生活条件改善,农民进城安家的现象开始出现,导致乡村住宅大量闲置。

  首先,流动人员很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协商与讨论,影响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的成效。其次,大量青壮年外流引发了乡村人口的结构性失衡,村庄老龄化与留守儿童问题日渐突出。人口流失导致部分村庄劳动力短缺,致使当地农业生产受阻,土地资源存在弃耕、荒废等现象,地方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

  3 裕安区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建议

  3.1 自然生态涵养区优化措施

  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主体是乡村居民,其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劳动技能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民不仅是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参与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力量。当前,乡村居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还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对村庄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认知不够清晰以及群体合力效应尚未形成。社区还可通过举办文艺演出、茶话会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来宣传有关规章制度,寓教于乐,使村规村约深入人心,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提升乡村的精神面貌。

  在制度保障层面,法律具有较强的约束能力与管制能力,可以规范农民合理生产、有效引导及防控村民因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在镇、村两级成立环保执法队伍,各层级部门协调合作,不断优化基层乡村的执法监管机制。

  3.2 产业经济发展区优化措施

  产业兴旺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六安市裕安区部分乡村还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在具体实践层面,应坚持质量兴农,结合市场需求转变过往单一种植模式,积极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人才是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实现乡村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电商经济、“互联网+”、淘宝村等名词不断进入人们视野,乡村经济发展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加强人才引进相关政策的吸引力度,为村庄的发展累积社会资本。

  3.3 基础设施提升区优化措施

  乡村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现代化乡村急需攻克的难题。必须坚定政府在农村基础服务设施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在政策扶持的同时提供资金保障。

  首先,根据乡村人口规模、现实需求制定基础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明确基础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以及覆盖范围。有关部门要定期考察村庄基础设施运行情况,结合村民的实际需求及时做出调整,确保基础设施效用的正常发挥。要初步整治城镇风貌,力争整体环境整洁,结合现状,关注道路沿线、背街小巷、集贸市场等重要节点和场所进行重点整治提升。

  3.4 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区优化措施

  乡村公共资源的配置主要以人口为支撑,六安市大部分乡村均存在人口外流的趋势。在城乡结合区域,鼓励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以乡镇或中心村为基本配置单元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类型以及数量,辐射周边乡村。在满足近期需求的基础上考虑城镇化的发展趋势预留未来的弹性发展空间。及时掌握人口的流动情况以及村庄的需求变化,以便对资源的配置适时做出调整。

  根据不同分区下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因素效应的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本原则。对于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应以乡村经济发展为抓手,提高生活环境水平,增加区域政府对人居环境整治的投入,激发乡村人居环境内部整治潜力。

  参考文献:

  [1] 沈洁,秦瑜,吴恺华,郑皓.江浙沪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22,35(04):43-52.

  [2] 王明伟.会宁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2.DOI:10.27410/d.cnki.gxbfu.2022.001339.

  [3] 宾津佑,唐小兵,陈士银.广东省县域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经济,2021,37(12):203-209+223.

  [4] 毛其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与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19,34(04):54-63.

  (本文系2022年度六安市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皖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程涌泉;课题组成员:陈雨路、杨一增、黄玉凤、王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