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六安是距离合肥最近的省辖市,两地山水相连,守望相助。地理位置的优势,为两地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先天合作的基础。2006年,省八次党代会首次提出省会经济圈概念,次年省人大会确定“规划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巢湖为两翼”省会经济圈,最早把六安、巢湖纳入经济圈范畴。2009年,省政府将省会经济圈更名为合肥经济圈,同时纳入淮南市和桐城市。2016年,合肥经济圈再次更名为合肥都市圈,范畴进一步扩大。建设经济圈(都市圈)的主要目标是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安徽发展的增长极,加快省会合肥发展并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形成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城市体系。在此框架内,合肥与六安等城市启动了城际交通、产业走廊发展、旅游文化、生态保护、大别山水源引进工程等多项合作。而红色资源属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推进两地一体化、加快两地融合的进程中,统筹推动红色革命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首先,合肥和六安在红色历史文化上有着深厚的联系,有共同的革命斗争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地革命斗争紧密相连。早在大革命时期,合肥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合肥北乡支部主要成员之一曹广化即是寿县人,之后成立的安徽省农民运动委员会,在崔筱斋、曹广化的领导下,在合肥北乡和寿县瓦埠湖相继成立了5个农民协会,两地互相联系声援,使方圆数十里地的农民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寿县、合肥成为当时安徽省乃至全国农运的重点地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随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合肥地区成为外围游击区,起着拱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合肥党团组织均在六安地区党组织的领导之下开展活动,伴随着六安地区党组织发展而发展。如1928年成立的合肥特区委隶属六安县委领导,1930年城里的合肥县委隶属六安中心县委,1931年成立的合肥中心县委隶属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和皖西临时分特委领导。同时,在六安党组织的帮助指导下,合肥地区党组织开始组建革命武装,从合肥赤卫队到合肥游击大队直到皖西北独立游击师,革命武装不断发展壮大,积极开展游击斗争,有力地支援了苏区反围剿斗争,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政权。1934年10月,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高敬亭领导的红二十八军继续坚守在大别山区,革命红旗屹立不倒,但斗争形势日趋严峻,合肥地区革命运动也渐入低谷。
抗日战争时期,活跃于大别山地区高敬亭领导的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东进皖中抗日,是合肥地区主要的抗日力量,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丰富的史料。解放战争时期,皮定钧旅中原突围由大别山一路向东经合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随后一部东出庐江,两次解放庐江县城等。
发生在两地的诸多史实不胜枚举,为两地构筑了相同的红色历史基因,酝酿了丰富的共同记忆,成为两地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纽带,也为两地共同推进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切入点。
其次,两地诸多的革命历史场馆和遗址遗迹是共同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重要平台。六安与合肥曾是重要的革命地区之一,区域内散布着较多珍贵的遗址遗迹。两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建设了诸多的革命纪念场馆,规模较大的有大别山革命历史博物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为了更深入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两地必须要加强红色场馆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包括定期举办联合展览、交流研讨,共同开发教育项目,以及共享资源和信息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使之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两地党史部门应加强加深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为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丰富准确的史料支撑。两地虽有共同的斗争历程,发生过诸多的历史事件,但因分属两地,对一事件掌握的资料不同,研究的侧重点和程度不同。对此,两地党史部门应该互通有无,联手开展专题研究,深入发掘史实史料,合作编辑党史图书,同步讲好红色故事。
最后,要统筹规划好两地红色革命历史资源,发挥其最大社会效益。在深入挖掘和整合合肥与六安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的基础上,应进行系统性的统筹规划,包括对两地革命遗址、纪念设施、历史文献以及相关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确保这些珍贵的历史见证得到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通过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将这些分散的红色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或数条相对完整的革命传统教育和文化体验路线,不仅能够增强人民群众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和认识,还能促进两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注重展示方式和传播手段,加强自媒体和多媒体的运用。加强纪念场馆建设,提升场馆陈列档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加现实技术,让红色历史更加生动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此外,还需加强与学校、社区等机构的合作,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使红色历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新一代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两地革命斗争一脉相承,相辅相成,通过统筹建设合肥六安地区的红色资源,旨在打造一个集历史教育、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革命传统教育,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作者介绍:
作者为合肥市委史志室三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