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 黄润(皖西学院)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增加,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使得我国的人口亚健康问题逐渐严重,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对健康的需求更加迫切,人民群众需要专业的康养基地来进行康养相关的活动。目前,森林康养已成为康养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对其建设经验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1-3]。近年来,六安市高度重视推动康养旅游的发展,建设森林康养基地对于满足人们健康需求、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区概况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长江三角洲西翼,毗邻省会合肥市。目前全市共有3A级旅游景区20个,4A级旅游景区26个,5A级旅游景区2个,是安徽省六大旅游区之一。六安市山川锦绣,人文荟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有森林、温泉、中医药、湿地、避暑等康养资源,以其山水兼得、名胜众多而跻身在全省旅游大市行列。六安市在长三角地区的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独特的地域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给六安市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理论基础
森林康养基地是伴随森林康养而产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森林的认识已经从“神秘”到“探索”,再到现在的“可持续利用”。森林不仅是客观物体,而且体现在文化和政治层面。森林具有多重功能作用,比如在生态方面,森林具有保护水源、固碳释氧等作用;同时在医学方面,森林中的多种要素能够对人类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德国、日本、韩国等基于森林对人体的康复作用,提出“森林浴”、“森林疗法”等。我国学者刘丽琴首先提出“森林康养”,刘朝望提出森林康养是依托森林生态系统,从而影响人们的健康发展;《玉屏山宣言》中指出,森林康养是借助不同的森林资源,再融合中医养生方法,为人们提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各类活动,《森林康养概论》中指出,森林康养有别于传统的森林旅游。在我国,森林康养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森林公园的兴起,森林旅游也逐渐发展起来,并发展出不同的森林康养活动,其中,森林浴作为一种康养活动,已经开始发展,并逐渐在公众中流行起来。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向往,森林康养也开始得到了推广[4-6]。
国内外相关发展理论对六安市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作用。下表是对有代表性的理论进行总结,用以指导六安市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基于生态理念的皖西大别山区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对策研究(2022CX526);六安市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重点项目:六安市打造长三角地区生态康养基地应用对策研究(2022LSK06);皖西学院2023年度校级科研项目(WXSK202323):皖西大别山区低碳乡村空间设计及绿色发展策略研究;2022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wxxy2022119)
作者简介:张欣(1988-),女,山东德州人。皖西学院环境与旅游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及园林景观设计。
三、六安市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现存问题
1、森林资源利用不当,缺乏保护措施
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能够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推动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皖西大别山区是长三角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也是合肥、淮南等大中城市的重要水源地,因此,生态优先是皖西大别山区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六安市部分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盲目跟风、缺乏科学规划,康体设施浪费等问题,在建设中过度开发森林资源将会破坏该区自然环境,导致森林生态环境的失衡,进而影响森林康养的有效性。
2、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系统规划
森林康养基地需要改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住宿、餐饮、娱乐和其他设施。六安市部分森林康养基地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饮食、住宿、交通、游乐等方面不能满足森林康养基地的标准,影响游客体验和基地的发展。此外,目前森林资源开发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划,导致同质化现象,为了开展森林康养服务,需要配备完善的服务设施[7]。在六安市推进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时,应进行系统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
3、政策支持不足,行业意识淡薄
森林康养基地数量在逐年增加,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仍未健全,这也制约了康养基地的发展。同时,大多数人缺乏对森林康养功能的认识,因此缺乏对森林卫生资源和价值观的认识。此外,与森林康养基地有关的宣传力度不足。然而,六安市森林康养基地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这影响了基地的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森林治疗师、森林路径体验专家和其他专业人员可以提高森林卫生服务的质量,但当前六安市森林基地仍缺乏相关专业人才,为了实现六安市森林康养基地的可持续发展,需加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森林康养的服务水平。
4、发展模式单一,产业融合度不高
六安市森林康养的发展要与旅游、文化、医疗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产业格局。然而,目前一些基地的产业融合程度较低,缺乏跨行业合作,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各个领域的优势。森林康养基地仍属于开发建设的初期,未来市场潜力巨大,当前主要以森林旅游为主,缺少森林康养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不能很好地吸进游客,最终导致森林康养基地缺乏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森林康养的形式和内容有待进一步探索和丰富。
四、六安市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策略
根据六安市区位特征、资源特色和森林康养基地的问题需求,为康养基地建设提供发展策略,促进六安市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
1、制定系统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安市森林康养基地应以绿色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在规划过程中,要提高六安市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战略定位,着眼于服务整个长三角地区来打造森林康养基地。要充分考虑基地的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健康养生等多种因素,确保基地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基于分析国内外森林康养的研究得出,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需要很长时间,盲目开发和大规模开采会加剧森林资源的消耗[8]。六安市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过程中应减少大规模开发对森林环境的破坏,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价值,实现森林康养基地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六安市森林康养基地应突出当地生态景观资源的多样性,特有的生态景观可以增强森林康养基地的背景基底,通过合理规划基地的景观空间,设计出能够稳定循环的森林基地。因此,六安市康养基地建设应侧重于塑造本土自然魅力的生态景观特征,提升基地森林环境生态价值,同时增强景观类型的多样性,促进森林康养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政策体系,加大宣传力度
当前为促进六安市森林康养基地健康稳定发展,有必要立足于当下,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优化完善森林资源,完善相关政策。此外,为了提高人们对森林康养益处的认识,重视与加强森林康养基地的宣传和知识普及工作,扩大宣传范围,可通过大数据平台、公众号等渠道,开展康养体验活动,增强人们对六安市森林康养基地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康养活动的发展是基于六安当地区域文化的结合和独特的当地活动体验的发展。六安市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可通过本地红色传统文化与休息旅游活动相结合。例如,可以制作具有当地特色的手工制品,可以与当地的民间演员一起观看演出等,以丰富人们的康养活动体验。
3、配备基础设施,引进专业人才
在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中,设施主要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六安市森林健康基地需要改善康养基础设施,包括住宿、餐饮、娱乐和其他设施。同时,优化森林康养环境,应注意环境保护和节能,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和清洁能源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9]。根据六安市相关上位规划,合理配套森林康养基地的基础设施。借助本区森林资源的优势,打造生态优良、功效明显的森林康养环境,提升森林健康核心竞争力。
森林康养产业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如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森林向导和其他专业人员。同时,需要加大对基层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组织公众开展科学专业的森林康养活动,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种类、高质量的森林康养服务。
4、加强科学设计,打造特色基地
结合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相关理论对六安市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进行系统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将为基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六安市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可通过深入挖掘皖西大别山区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森林文化、乡土文化等,培育特色鲜明的优质森林康养品牌,构建有区域特色的森林康养重点区域。建设过程中可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设计多样化的健康活动。例如,开展各种森林康养活动,如森林漫步、森林食疗、日光浴等;可以为老年人开展太极、有氧运动等健身活动;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组织徒步旅行和户外拓展等户外活动;可以为孩子们设置亲子活动区,还可以进行亲子游戏。
五、结论
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是推动生态旅游和康养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不断拓展区域合作、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六安市打造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医疗保健等多元功能融为一体的森林康养基地,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推动大别山区乡村振兴;同时突出六安市在长三角辐射中部的重要节点,发挥区域战略叠加的政策优势,促进皖西大别山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朝着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柏方敏.森林康养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J].林业与生态,2018(01):17-19.
[2]梅慧敏,严巍,郭颖谦.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我国著名园林专家程绪珂专访[J].园林,2007(09):12-15.
[3]张翔. 基于游客需求分析的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21.
[4]陈晓丽.森林疗养功效及应用案例研究——以日本、韩国为例[J].绿色科技,2017(15):234-236.
[5]刘朝望,王道阳,乔永强.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探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7(02):93-96+156.
[6]曹佩佩. 基于近自然理念的森林康养基地设计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21.
[7]朱旻,朱江,艾训儒等.森林康养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现状[J].湖北林业科技,2020,49(05):53-59.
[8]李欣华,陈红玲.森林康养高质量发展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21,46(03):171-177.
[9]刘琼.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必然性可行性和路径选择[J].经济师,2021(02):36-37+39.
(本文系2022年度六安市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六安市打造长三角地区生态康养基地对策研究” 成果。课题负责人:张欣;课题组成员:黄润、孙贤斌、张广胜、朱旺生、杨本俊、樊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