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六安社会科学网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决策咨询

整合式嵌入:一种乡村治理的新模式——基于六安市叶集区的考察

浏览次数:129   发布时间:2024-10-31

  程明(市委党校)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有效治理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需要与内在要求。随着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如何实现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治理的耦合,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快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进城乡共同富裕等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乡村善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核心内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贯彻执行党的战略部署、加快乡村生产发展、推动乡村制度改革、维护乡村繁荣稳定的政治前提,也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因此,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基层治理方式创新有效融合,有利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打造“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共管、村社共治、协商议事”的多元主体综合治理体系,实现党建引领下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乡村有效治理必须建立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上构建“一核多元”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学者认为,乡村有效治理的意义在于促成平稳的、常态化的乡村社会关系[1]。在城镇化高速推进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着 “治理单元”的结构性调适[2]、农民利益诉求的制度化输入不足[3]、传统乡绅治理模式逐渐解体[4]、乡民文化参与边缘化[5]、党建嵌入“悬浮化”[6]等困境。新时代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实践进路在于重塑乡村治理的自主性[7]、再造集体利益联结[8]、强化党建引领机制[9]等。

  二、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

  (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是最有纪律、最先进的阶级组织。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的建设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人民这一主体,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破除一切阻碍农民生活提升、乡村治理提效、农业发展提质的陈旧制度理念和落后制度壁垒,是当前推进乡村振兴中必须积极面对的关键问题。农村的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是联系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和国家制度设计的纽带和桥梁。没有坚强可靠的基层党组织,党的决策部署和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在农村落地生根,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地动山摇,党的性质宗旨也就无法充分得到彰显。

  在乡村治理中,党要牢记它的宗旨使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群众路线,通过出台接地气的制度,打通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巩固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开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战场,保证党的政策得到贯彻执行。基层党组织是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中坚力量,落实党建引领乡村社会治理,有利于加强党要管党,发挥党的优势和作用,切实履行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职责。因此,党建引领乡村社会治理只有充分发挥党的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优势和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二)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大国、大国小农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时至今日,我国依然有接近5亿的农村常住人口。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农村的问题丝毫不能放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要求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战略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基层党组织是重要的领导主体和治理主体,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服务功能不可或缺。

  党的基层组织是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主要力量,通过党建和治理制度创新,才可以推动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发挥组织动员和调解协调的作用,实现乡村各项工作的积极有序推进。党的基层组织作为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对新时代的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方法,深化与群众的联系,提高村民的自治意识、监督意识和参与热情,解决一批村庄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服务作用。通过党建引领乡村社会治理,有利于党的基层组织深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完善管理体制和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加强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最终实现推动乡村振兴。

  (三)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要求与重要途径

  乡村的全面振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有效解决我国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重大决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内在决定于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框架之中。乡村治理体系一般由政府、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三个层面构成,其中各级党组织是优化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中坚力量。能够统领乡村五大振兴的关键是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推动村民自治、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的制度建设。[10]基层党组织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动员广大群众参与乡村治理,使乡村治理制度和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要保障。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组织优势,深入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的产业发展计划,成立农村信用社,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参与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现代化。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又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内容之一。党组织可以通过引导农民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帮扶活动,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技能,实现增收致富,逐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四)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人类自古就面临着两个具有普遍性的难题,即贫困和不平等问题。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公平正义政治价值观的生动阐释,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逻辑主线与价值旨趣。在脱贫攻坚历史任务顺利完成后,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被提上议程。共同富裕将“追求财富”和“追求公平”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6]弥补共同富裕中的农业短腿和乡村短板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乡村的治理问题。为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可借助政治优势,根据农村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脱贫方案,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参与脱贫攻坚。通过引进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成立村庄品牌,提高农副产品附加价值,组建赤脚医生团队、提供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补助等具体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是实现农民群众享有公平权益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党组织可以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入,确保农民群众享有更好的公共服务。此外,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帮扶活动,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实现增收致富。同时,党组织还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村经济发展计划,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经济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三、案例描述:六安市叶集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考察

  六安市叶集区位于安徽西部,区域面积56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万。为了解决乡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按照突出党建引领、群众参与、问题导向和资源整合的基本原则,立足把支部建设好、把群众组织好、把服务提供好、把乡风塑造好和把稳定维护好的要求,六安市叶集区实施了“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活动。六安市叶集区的基层社会治理为打造新时代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一)基本原则

  1、突出党建引领

  把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地位置于首要位置,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代表担任基层治理、乡风文明信访矛盾等方面的“调解员”;动员乡贤党员担任人民群众“话事人”,配合党代表、人大代表,用群众的言语梳理群众的心结,达到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等目的。

  2、突出群众参与

  坚持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倾听民声、汇集民智、凝聚民心,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统筹村级各类人才队伍,以自愿为基础,将能人集中起来、牛人召集起来、达人汇聚起来,为基层网格体系填充“血肉”。激活群众崇法向善、邻里和睦、和谐文明的内生动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

  3、突出问题导向

  将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现实问题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重点内容,特别是要着重解决好社会治理的难点堵点痛点。紧盯村民身边的“苗头性”问题,通过建立属地管理、党员调节和闭环管理等机制,把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作为“书记工程”来抓,既要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民生大事,也要解决好老百姓有感的普通小事。

  4、突出资源整合

  在充分整合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村(居)民组长、乡贤能人等人力资源基础上,将“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分解到网格、分解到队伍、分解到人,对每个重点环节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落实落地落细。充分利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党群服务中心和产业合作社等实践阵地,确保乡村的各类治理资源和要素资源落地生根,转化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动能。

  (二)工作目标

  1、把支部建设好

  按照党支部建设“五个一”(一份年度计划、一个主题党日、一套基本制度、一套工作规范、一支党务队伍)的要求,将党支部建设成为连接沟通党和国家意志与人民群众的重要载体,将村书记培养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与“主心骨”,让基层群众遇到困难第一时间联系党组织,乡村干部第一时间主动联系群众、为民解忧成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把群众组织好

  依托乡村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举行各类宣传文艺活动、组织群众志愿服务、参与扶危济困等,把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将个体化、分散化的农民动员与组织起来。重塑利益联结紧密的党群关系,使得乡村群众和各类社会组织紧紧的围绕在党组织周围,通过重塑农民的公共精神,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提升。

  3、把服务提供好

  充分整合好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乡土人才等乡村治理资源,将党小组融入网格组,党组织在网格空间内实现了全覆盖。将网格内的群众组织起来并服务好是网格员的重要职责。按照“党支部建在网上、人员定在格上”的工作模式,畅通乡村群众问题反映渠道,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内容,满足乡村不同群体的多元化利益诉求。

  4、把乡风塑造好

  良好的乡风民风是实现乡村善治的应有之义。要解决好乡村社会存在的陈规陋习、铺张浪费、厚葬薄养、攀比成风与非法宗教等问题,首先要强化法治的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规民约深度融合,让乡村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成为新乡凤的参与者、评议者与受益者。激发群众争做现代文明的追求者、实践者和传播者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

  5、把稳定维护好

  按照“平安乡村”建设的要求,努力补齐乡村公共安全的数字化建设短板,完善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乡村矛盾纠纷化解的预处理机制、村级小微权力监督机制、乡村议事协商制度和乡村事务公开制度,将乡村社会的矛盾化解在基层,让乡村微权利在群众监督下运行,有效处理好村民自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为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制度保障。

  (三)具体做法

  1、划定“一个网格”

  六安市叶集区的乡村在原有网格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密度、空间距离、党员数量和管理方面等因素,划定基础网格。在每个网格区域中,选派一名乡村干部作为网格长,并配备一名专职网格员和数量不等的协管员,一般情况下,每40户居民配备一名网格协管员。在责任分工方面,网格长是网格管理的主要负责人,担负着上传下达和整合网格内党员群众力量的职责,牵头成立网格服务管理团队。专职网格员则应具有熟练使用信息化软件的能力,并具备和群众沟通交流和热情服务的意识与本领。网格协管员一般从党员、能人大户、退役军人和返乡毕业生中选聘。乡镇负责对网格服务团队的工作绩效进行量化考核,同时建立对专职网格员和网格协管员的动态调整机制。具体来说,主要考核网格长(员)信息上报、上门入户、信息采集是否到位;村情民意是否记录、上报反馈;群众对网格员是否知晓、是否满意;是否配合支部、村委会完成其他方面的工作,如政策宣传、矛盾化解、民生保障等;会议、培训参会情况等。

  2、搭好“两个平台”

  一是搭建好群众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优势,依托“L市就业创业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和有劳动能力的在村人员做好信息录入工作,为企业用工和乡村群众求职搭建网络平台。另一方面注重村域范围内群众就近就业创业平台建设。由村党组织牵头创建村级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为有就业需求的农民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企业用工信息和开发公益性岗位,让村民不需要长距离的迁徙就可以在乡村周边实现就业。二是用好数字乡村服务平台。为常住居民安装无线呼叫器、智能摄像头等,其中智能摄像头包括人脸识别摄像头、警戒摄像头、普通摄像头等不同类型。配备便民联系卡,搭建“书记热线”,实现“群众呼叫、书记报到、能人服务”,服务的内容包含修水、修电、理发、健康体检等。强化宣传推广和信息公开的督查调度,并及时解决群众通过平台反馈的述求,针对问题及时分类转办,并跟踪问效,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加强村级小微权力监督、落实村级“四议两公开”制度,开发村级事务大数据应用管理系统,让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治理。笔者在六安市叶集区三元镇调研发现,该镇建立了基层党组织“书记热线”,定制了网格联络卡,公布网格架构及相关人员联系方式,畅通党群、干群“绿色通道”。群众直接联系党支部书记、专职网格员和网格协管员,采取书记“一帮N”的模式,“零距离”“全天候”倾听群众心声,将基层治理的效能进一步提升。目前,四林村、王店村、沣桥村已率先完成联络卡的“送卡上门”工作,其他村社也同步推进,已累计收集群众来电反馈160余次。

  3、健全“三项机制”

  一是健全群众诉求反馈与迅速回应机制。把工作重点放在孤寡老人、信访户、低保困难户和矛盾较多的家庭,通过登门拜访、谈心谈话等方式,为他们送去组织关怀并及时调节家庭和邻里矛盾。对乡村弱势群体的基本情况、乡村人才资源基本情况、乡村环境治理问题和乡村社会中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做到了如指掌。村党组织书记一年内要实现村域范围内村民走访的全覆盖。二是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对村域范围内项目建设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进行主动排查,对涉及到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村级事务,召集利益诉求人、党员代表、镇村干部进行集体讨论,并邀请司法工作人员、群众代表等进行全程旁听监督,确保矛盾处理公开、公正、透明。三是健全激发群众参与的内在机制。积极推行“积分制”、“新风爱心超市”等乡村治理载体平台,对参与村内各项工作的常住户,进行新风爱心超市积分奖励,评比的内容包括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移风易俗和遵纪守法等内容。激活群众遵规守纪、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内生动力。从制度上将群众参与乡村社会实践同发展党员、发展村民代表、信用户评定以及各类评优评先活动相挂钩。

  4、建强“四支队伍”

  一是建强乡村干部队伍。建立健全涵盖议事决策、常态化监督、评比考核、党性修养、服务意识与激励保障在内的乡村干部队伍成长与激励机制。二是建强基层党员队伍。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按时按质召开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建立“党员活动日”制度,组织党员在每月固定的一天开展党组织活动,对会议的内容和具体要求提前告知党员,实现严格的请销假制度,并对活动的记录进行规范化保存。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每年对党员组织关系进行1次集中排查,确保党员组织关系隶属清楚,每名党员都纳入党的一个基层组织;同时,积极开展党员组织关系网上转接,做到组织关系转接工作规范有序。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在乡村事务管理、乡风文明塑造、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党员作用。三是建强志愿服务队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镇党员骨干、发展能手、热心人士、文艺爱好者等,为乡村留守妇女儿童、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文化服务和人文关怀。成立志愿服务队,文娱宣传队和矛盾调解队,与党员“智囊团”构建“一团三队”队伍机制。四是建强乡土人才队伍。挖掘好培育好返乡创业人员、种植业养殖业大户、传统工艺传承人、乡村科技专家、高校毕业生等乡村人才,帮助他们树立扎根乡村、发展乡村、服务乡村的决心和毅力。部分乡镇还成立了青年农创协会,旨在培养造就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三元镇四林村开展“无事”找书记工作以来,成立了“一团三队”,党员智囊团11人,由村里德高望重的党员、退职村干部、退伍军人组成;为民服务队19人,由村内技术较好的水电工、理发师、瓦匠工组成;矛盾调解队20人,由村内调解能力较好的党员、队长组成;文娱宣传队20人,由村内有文艺才干、热爱舞蹈的成员组成。成立“乡里乡亲”调解队,制定“无事”找书记服务手册。智囊团参与矛盾调解及爱心超市评分共5次;矛盾调解队调解矛盾纠纷2起;为村内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人次。

  四、提升党建引领乡村社会治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政治引领:将坚持正确的方向贯彻到乡村治理全过程中

  推进乡村治理工作现代化,关键在于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主心骨,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领导力量。[11]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就需要将党的力量嵌入乡村治理各主体、各领域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覆盖到最广大的乡村社会之中。具体来说,一是提升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核心领导作用。要突出基层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12]坚持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能确保党的理念、政策、方针在基层落地生根,有效保障民生福祉、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第二,提升党在乡村治理工作中的组织力。对乡村党员干部群众的组织力是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表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乡村治理党的领导体制,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深入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强有力的党组织阵地建设推动乡村治理工作向好向强发展。第三,提升各级党组织在乡村治理工作中的执行力。执行力是检验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工作落实情况的重要标准。各级党政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向更高质量推进,让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千千万万的农户手中。

  (二)价值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治理实践中

  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双重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蕴藏于传统农耕文明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受到侵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软件投入城乡失衡也导致乡村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抑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社会治理也带来了冲击和阻力。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和谐有序、稳定发展的润滑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这也对新时代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治理实践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来说,一是要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衔接。让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托,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的公益广告宣传,传播时代新风,助力乡村社会治理,让党的惠民政策和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要以强大的党组织动员能力带动更广泛的社会动员,推动群众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在参与中接受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乡村和美生活。三是要树立好典型,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要积极开展“最美乡村人”、“最美乡村家庭”评选等形式多样的文明选树活动,挖掘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广泛群众基础、强烈感召力的先进典型,为乡村治理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四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村规民约的制定之中。村规民约是维系乡村“熟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秩序与行为规范。要充分发挥好道德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约束力量,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构建有利于现代乡村治理的乡村社会道德价值体系。

  (三)组织引领: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多元主体的组织活力

  以基层党组织、各类社会组织、能人大户、村民等多元主体形成的治理共同体是当前乡村社会治理的主导力量。在这一协同治理机制过程中,不同组织及社会力量之间有机结合、相互协同,形成了有效分工的协作体系,共同推动了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背景下,乡村各类要素资源的流动性不断增强,乡村的开放性也不断强化,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村民、能人大户、企业、公益组织、自治组织等利益群体在乡村空间集聚。不同的利益群体既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也会在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利益分歧与博弈,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其组织引领作用,对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进行调和。与此同时,税费改革后,国家对乡村的资源输入和扶持政策呈现出持续增长态势,“资源下乡”与“项目下乡”都需要作为国家代理人的乡村基层党组织能够履行好合理配置乡村发展要素的职责,让国家下乡资源和乡村发展内在需求之间高效匹配。因此,在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除了要发挥各类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也要将各类非正式的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等民间组织纳入到乡村治理的网络体系中。同时,要推进协商治理,建立多元主体协商对话机制。要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构建顺应民意的乡村协商民主议事平台,广泛传播协商民主意识和理念,引导广大乡村民众积极参与协商民主,培育高素质的协商主体,实现由“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的转变。

  (四)法治引领:提升基层党组织依法领导乡村治理的水平

  “法者,治之端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法治是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乡村社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的底线红线,乡村的有效治理必须建立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下运行。提升基层党组织依法领导乡村治理的水平是实现乡村和谐有序的根本要求。具体而言,一是在乡村治理中要完善基层干部的权力监督机制,让权力运行在制度笼子里,用更加严明的法纪推动“三不”一体工作(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要求)的开展。同时,要在法治的框架下建立基层干部容错纠错激励兼容机制,为激发基层创新力与执行力提供政策保障,打造上下之间互赖共生的联动关系。二是要推动法治资源和服务向乡村社会流动,不断提高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让法律进村、入户、到人。围绕农民关心的宅基地建设、涉农补贴、危房改造等具体实践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积极推动“法律进乡村”普法行动和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行动,培养群众严格守法、遇事找法的自觉意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理知识化解乡村社会矛盾。

  五、总结

  六安市叶集区“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是在统合村“两委”、党员、网格员、群众等基层治理主体的基础上,以加强党的政治引领为遵循,以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组织动员力为路径,以优化乡村治理和帮助乡村居民解决实际难题为目标的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模式创新。在此过程中,六安市叶集区逐渐探索出一套坚持党的领导、群众主动参与、社会高度自治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实现书记真的“无事”,从而为打造新时代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提供了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陆益龙.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现实基础、主要问题与实现路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19(05):101-108.

  [2]周少来.乡村治理:制度性纠结何在[J].人民论坛,2019,(03):51-53.

  [3]熊烨,凌宁.乡村治理秩序的困境与重构[J].重庆社会科学,2014(06):23-29.

  [4]张国磊,张新文.制度嵌入、精英下沉与基层社会治理——基于桂南Q市“联镇包村”的个案考察[J].公共管理学报,2017,14(04):44-53+155.

  [5]曹海林,任贵州.乡村治理视域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定位与实践路向[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3):75-83+184.

  [6]易卓.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组织路径创新——基于某省Z镇党建示范区的实证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01):102-110.

  [7]吴秋菊,林辉煌.改革乡村治理: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平衡[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05):79-87.

  [8]毛一敬.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村级治理的优化路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04):56-63.

  [9]杜鹏.迈向治理的基层党建创新:路径与机制[J].社会主义研究,2019(05):112-119.

  [10]何得桂,韩雪.属性治理: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有效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2022,(05):69-78.

  [11]李明.抓牢农村党支部这个“牛鼻子”不放松[J].人民论坛,2017,(24):100-102.

  [12]董帅兵.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与实践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03):197-206.

  (本文系2022年度六安市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打造乡村社会治理的皖西样板研究—以叶集区‘无事’找书记基层社会治理为例” 成果。课题负责人:程明;课题组成员:方青、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