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六安社会科学网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科成果创新课题成果

绿色发展理念的缘起、实践与思考——以革命老区六安市为例

浏览次数:1795   发布时间:2024-10-31

徐婷婷市委党校)

年来,学术界围绕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背景、内涵体系与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广泛研究,现有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但是发展理念最终要回归于发展实践,探析发展观的革新如何引发展方式的变革和发展路径的优化,梳理各地区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路径选择是绿色发展研究的实践价值所在。 鉴于此,本文选取六安市为例,着重分析具有革命老区、深度贫困区、生态功能区等多重定位的六安市如何探索并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绿色振兴道路。

一、缘起: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一)绿色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自然观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生动地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自然对人的在性并不代表人类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也不代表人类可以对自然界无止境的利用和开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运用异化理论鲜明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态危机的根源, 系统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出要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消除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激化矛盾,重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解”格局。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视域的继承和拓展。

(二)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中央生执政理念的汲取与深化

在绿色发展的初步探索期, 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核的早期领导集体主张通过植树造林、环保立法等推动环境治理,突出强调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形发展期,以江泽民、胡锦涛等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先后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并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步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新时代,绿色发展上升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执政理念。一系列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政策陆续出台和实施,充分体现了我国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的日渐成熟与完善,在更高的维度上拓展了中国共产党对绿色发展的新认识与新境界。

(三)绿色发展理念是对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与回应

工业文明主导全球气候变暖、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一步步逼迫着人们在尖锐的价值冲突中作出新的认识与回应。 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如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减缓或避免生态危机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如何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动能的转换,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成为现阶段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实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探索

(一)谋划绿色发展思路,探索绿色发展路径

自2002年起六安市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先后被列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2011年市第三次党代会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决策,并于2013年正式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立足致力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深入开展绿色发展调研、理清摸实绿色发展情,迅速成立绿色发展指导委员会, 编制绿色发展行动规划,制定绿色发展考评体系,通过加强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完善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扎根于心、付诸于行

(二)统筹推进“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

近年来,六安市先后搭建六安茶谷、淠淮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和西山药库四大绿色发展平台, 深入推进“138+N”工程和“6969”工程,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形成了以茶叶、中药材、水果、蔬菜、水产养殖、竹木等为重点的十大特色产业集群, 构建了全面布局、平衡推进的绿色产业化发展格局,实现了绿色生态和惠民产业的相融合。同时,通过严格推进产业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加强对负面清单执行况的动态监测,坚持“高、新、绿”产业发展导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

(三)优化绿色制度供给,构建绿色发展长效运行机制

立足皖西大别山生态屏障,六安市建立健全绿色发展规划、引导机制。着力构建三大生态红线,建立绿色发展督查、考核机制,及时公布绿色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规定,把环境保护职责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和政府目标考核。健全绿色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加大环保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稳步落实各项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空气质量生态补偿金额、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金额等排名均居全省前列,以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为代表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得以进一步完善。

  1. 思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

(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挑战

1、绿色发展的思想认识不够深入。六安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对绿色发展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在贯彻落实中央及省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上仍存在差距, 对中央及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在大别山饮用水源地保护、巢湖水污染联防联控、自然保护地保护、污水处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短板, 在大气污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2、绿色发展的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六安市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上破题较早、行动较快,但绿色产业布局仍以绿色农业为主,以绿色技术为引领的绿色工业、以及以绿色金融等为代表的绿色服务业发展仍然较为滞后。初级农副产品比重大,茶叶、中医药、果蔬种植等绿色产品缺乏深度加工,在产业链的延伸上、产业形态的拓展上仍然面临诸多困难,这直接制约了六安市绿色产业的融合发展。

3、绿色发展的有关制度仍需完善。六安市的生态资源优, 生态外溢效应很大,较易产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但于生态资源产权保护制度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规范不健全,跨区域生态保护和治理体系需要进一步统筹与完善。

4、绿色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面对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许多独具优势的农副产品和中药材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仍然偏低。牵动全局的大项目不多、带动作用不强,少数项目存在低品位、低层次建设,部分建成项目的利用、管理和运营跟不上,效益发挥不充分。

(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优化路径

1、以绿色理念为引领,助推全市绿色振兴的步伐。以绿色理念为引领助推全市绿色振兴的步伐,一方面要明确发展方向,筑牢发展理念。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总体方向,明确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涵和实践主旨,将绿色发展作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有效路径。 深刻认识到绿色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中的重要地位,协同处理好绿色发展理念与其他发展理念的关系。 另一方面,要锁定发展目标,落实发展举措。面对六安市集革命老区、深度贫困区、生态功能区为一体的多重定位,应当深刻认识到老区振兴任务的艰巨性、老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现有绿色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性。 把生态环境保护看作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民生工程,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找准绿色发展理念与平台建设、工程推进的结合点,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路径。

2、以绿色技术为引擎,促进绿色产业结构的升级。面对产业布局不完善、产业发展不充分和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发展现状,必须加快构建集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和绿色服务业为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 一方面,要善于利用资,做强特色产业。要在保护好现有生态资源资产的基础上,通过资本化运作凸显其经济效益。 重点谋划一批特色产业, 发展一批种植基地、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专业市场等全产业链项目,针对涉农产业发展存在的“小、散、乱、杂”等问题,寻求与涉农科研院所、行业牵头协会支持,制定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大技术和产品开发; 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元市场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组建产业化联合体,以此增进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性。 另一方面,要抢抓发展机遇,发新兴产业。围绕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能源等主导性产业,推动一带一路、万里茶道、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合作,着力打造长三角健康服务一体化产业链的重要节点, 建设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不断完善以北部铁矿资源为重点, 以合六经济走廊为主轴,以大别山绿色资源、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配套为支撑的“六”字型产业发展新格局。

3、以绿色制度为保障,构筑绿色发展长效运行机制。六安市绿色发展的推进离不开严密的制度体系加以保障,需要在深化市场机制改革、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和创新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共同发力。 一是深化市场机制改革。六安市在稳步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的基础上, 可以综合利用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以及绿色信贷和环境津贴等方式, 将资源环境成本逐步内化于企业的生产成本中,以市场化思路推进辖区内生态治理工作。 二是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六安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 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及生态系统的护有较大的正外部性, 可考虑率先出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生态服务功能空间转移核算”等技术规范。三是创新考核评价机制。要给各级地方政府竞争的目标函数输入绿色发展理念,将资源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效益细化到县区、乡镇的政绩评估体系,推动政绩评估的绿色化和生态化。 同时,考核评价细则和方案的制定要富有针对性。 对于生态屏障区和粮食主产区,要逐步淡化GDP和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考核,加大绿色发展指标考核权重,提升领导干部致力绿色振兴的积极性。

4、以绿色消费为导向,提升绿色发展质量与水平。推进绿色发展,不仅要在生产过程中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还要在消费过程中遵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理念, 抑制过度消费和资源浪费,激发绿色生活方式对绿色发展的牵引作用。 首先,要加大宣传推广,培育绿色文化。通过设立生态文化日和主题宣传日, 建立青少年绿色发展教育基地,借助学校教育和公益宣传等力量, 引导消费者在产品选择上充分关注资源消耗和绿色标准,在产品使用中充分注重环保处理和生态效益。 其次,要优化产品供给,规范绿色市场。针对六安市绿色产品供给过程中存在的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含量偏低、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增加对绿色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投入;结合大别山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运用差异化策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建立绿色产品信息追溯机制,促进绿色产品供求系统的良性循环。 最后,政府要强化政策激励,推进绿色消费。政府部门作为绿色发展的主导力量,应加快制定支持绿色消费的政策法规,引导传统消费模式向绿色消费模式的转变。 积极制定绿色消费补贴细则,加快编制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推动居民日常消费的绿色化;尝试推行绿色消费积分制,完善个人绿色征信体系,促进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龚维斌.不断探索“两山”理论的实现路径[N].学习时报,2020-05-13(007).

[2]朱东波.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思想基础、内涵体系与时代价值[J].经济学家,2020(03):5-15.

[3]段艳丰.乡村振兴视角下绿色发展的价值意蕴及实践指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9(12):6-13.

[4]邬兰娅,齐振宏.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演进、内涵体系及价值考量[J].社科纵横,2019,34(08):17-22.

[5]丁雅雪.“两山”理论的哲学基础及践行路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1):110-113.

[6]纪璇,林晶.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阐释[J].人民论坛,2019(08):102-103.

[7]龙丽波.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渊源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01):1-5.

[8]张艳.新时代中国特色绿色发展的经济机理、效率评价与路径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18.

(本文系2022年度六安市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成果。课题负责人:徐婷婷;课题组成员:项冬、许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