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六安社会科学网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科要闻工作动态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巨大的政治勇气从何而来?

浏览次数:381   发布时间:2024-09-05

摘 要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十分坚定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的精气神!在这三大精气神中,“巨大的政治勇气”居于“统摄”地位。举目望去,在全球政治动荡不居,社会发展复杂多变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领导国家和民族持续全方位社会改革的“巨大的政治勇气”。“政治勇气”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创造历史和开辟未来的重要政治态度和精神风貌。从历史沿革和主体形态上看,“政治勇气”这一范畴,主要还是集中聚焦和使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重大政治文献之中。从一路走来的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党的三大关于改革决定的持续出台,“政治勇气”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与“改革”匹配的政治话语,也不是仅停留在政治态度的“表达”,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改革行动彰显出来。中国共产党“巨大的政治勇气”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宗教式宣示,它是一种面向未来挑战困难的政治决心,是一种有着实践成就支撑的政治表达。中国共产党“巨大的政治勇气”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党的“巨大的政治勇气”被表达为:“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做到难不住、压不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党政体制”的特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这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行动从“政治勇气”到“政治行动”的无缝隙贯通。由于在“政治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成就的坚实底气以及建基于此的“巨大的政治勇气”,这次《决定》的“政治话语”整体上更显淡定从容,更加接地气,更加具有与相关实践的对应性。

  阅 读 导 引

  一、政治勇气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精神姿态

  二、政治勇气是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伟业的政治表达

  三、政治勇气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

  四、政治勇气奠定了政治话语的淡定从容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大会通过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多达15个部分60条,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地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党对改革的领导、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是一部全景深层策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行动纲领,同时又是一篇气势恢宏的政治宣言。这篇新时代的政治宣言,通篇闪烁着理论光芒,每个部分都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本文聚焦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伟业的“巨大的政治勇气”这个着力点,谈一点学习体会。

  一、政治勇气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精神姿态

  《决定》开篇,便以庄重而坚定的语态和语气,向全党全国人民同时也是向全世界宣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总体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实现到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决定》指出,以上论述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要求”就是提纲挈领,张目之纲。在这“纲”之中,十分坚定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的精气神!在这三大精气神中,“巨大的政治勇气”居于“统摄”地位。

  举目望去,在全球政治动荡不居,社会发展复杂多变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仍有如此之“巨大的政治勇气”领导国家和民族持续全方位社会改革的政党有几个?答案是:只有一个——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奋斗历史,积淀了坚定的政治自信和“巨大的政治勇气”。在历来的政治文献的表达中,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文献中,均使用了“政治勇气”这样的表达。“政治勇气”在中国共产党的“精气神”中一路走来、一脉相承。

  总体来说,革命战争年代,因为中国共产党还不是执政党,虽然我们与旧社会的斗争,也是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斗争,但毕竟还是以军事斗争为主要途径,所以,那个时候的政治文献更多地使用“奋斗”“战争”“斗争”“革命”等概念。这一时期的“政治勇气”主要体现在军事斗争上。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政治勇气”一直延展在比较平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到了改革开放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路线,我们在理论表达方面一定程度上也突破了“革命”话语,开始使用“改革”话语。这一时期的“政治勇气”主要体现在:一是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二是在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三是追求“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等,因为这个历史阶段我们坚持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所以,还没有以“政治勇气”为总体关键词来表达我们的政治决心。

  到了新时代,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就明确使用“政治勇气”这一概念来表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这一历史决议中,用“政治勇气”说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说明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精神”和“斗争精神”。

  从历史沿革和主体形态上看,“政治勇气”这一范畴,主要还是集中聚焦和使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重大政治文献之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三次“三中全会”关于“改革”的文献之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便宣示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还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可以看见,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旗帜鲜明地使用了“巨大的政治勇气”这样的表达。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中,由于涉及的是比较具体的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所以没有接续使用“政治勇气”这样的表达,而是把“政治勇气”更加具体化为“政治决心”来使用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指出:“全党必须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下决心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下决心破除制约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使党和国家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监督监管更加有力、运行更加高效。”但是,紧随其后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决定稿和方案稿的说明》中,便又强调指出:“这项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展现了我们党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担当,意义重大而深远。”文献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勇气”这个重要的政治态度。

  到了这次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在新的形势下,把“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并列在一起,更加显著地衬托出“巨大的政治勇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可见,一路走来,“政治勇气”就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创造历史和开辟未来的重要精神力量、精神姿态和精神面貌。

  二、政治勇气是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伟业的政治表达

  从理论上讲,改革不同于发展,发展意味着社会的常态运行,而改革意味着“破”与“立”,意味着“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意味着可能的“阵痛”“剧痛”甚至“断尾求生”。因此,“巨大的政治勇气”总是用来说明和解释“改革”的,是总体上与“改革”相匹配的政治表达。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十八届、十九届和二十届的三次“三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核心关键词就是“改革”,因而,“巨大的政治勇气”这个话语,主要是用来表达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和应该如何来领导步步深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伟业的。

  “改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居于“法宝”的地位。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否则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78年12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1978年开始的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时候,党中央隆重举行了庆祝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强调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并发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中央认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同于改革开放的前40年,新时代的中国,国内国际的形势和背景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历史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阶段。

  从国内视角看,“我们面对的形势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为我们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党内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发生动摇,一些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屡禁不止,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较为严重,一些贪腐问题触目惊心;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藩篱日益显现;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不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严重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民生保障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维护国家安全制度不完善、应对各种重大风险能力不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存在不少短板弱项;香港、澳门落实‘一国两制’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国家安全受到严峻挑战,等等。”“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从国际视角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在这个时期,从现象上可以看出,“改革”似乎并不是“政治”的重中之重。据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是“系统观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在系统观念的基础上,中央进一步提出了“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可以从一个特殊视角和一定的意义上说,“破解困难”“应对风险挑战”是新时代的重中之重。

  但是,当我们具体深入到“破解困难”“应对风险挑战”的深处时,发现“破解困难”“应对风险挑战”的“法宝”和“制胜之招”却又是“改革”!这一点,中国共产党比之于全世界的任何政党,都更具有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自觉!

  所以,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届、十九届、二十届的三中全会,延续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改革开放”的金光大道,牢牢地抓住“改革开放”的牛鼻子,高高地举起“改革开放”的旗帜,锁定在“改革开放”的重大主题上,持续而深入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三大决定。

  在党中央看来,“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在党的二十大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是把“政治勇气”与中国共产党关于“改革”的决心紧紧匹配在一起的。他讲道:“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在刚刚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再次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意味着“第二次革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更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

  从一路走来的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党的三次关于改革决定的持续出台,我们可以深切地体悟到:“政治勇气”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与“改革”匹配的政治话语,也不是仅停留在表达政治决心的“态度”,而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证明着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巨大的政治勇气”。

  三、政治勇气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

  任何“政治勇气”均是一种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可以来源于任何信仰和任何文化,比如,某些政治团体甚至宗教团体也有所谓的“勇气”,但这种“勇气”可能被解释为“天赋”或“神授”或某种盲目的信仰。但中国共产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不是信奉唯心主义和某种宗教教义的政党,而是信奉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巨大的政治勇气”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宗教式宣示,它是一种面向未来挑战困难的政治决心,是一种有着实践成就支撑的政治表达。完整的表达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巨大的政治勇气”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当然,从词面上看,“政治勇气”当属于政治范畴,是主要用来说明政治现象的。但是,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社会发展处于复杂的“大变局”中,“政治”往往居于“统摄”地位。因此,在特定政治文献的语境中,“政治”就是经济、文化等社会总体的“龙头”。就是说,“政治勇气”是一个用政治话语来表达社会总体的特殊范畴。

  具体而言,这次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一开篇所使用的“巨大的政治勇气”,就是一个执政党对于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外交等社会总体改革进行领导的宣示,正是《决定》中所说的“总体要求”。因此,当我们思考“勇气从何而来”这个重要问题的时候,我们给的答案“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中的“成功实践”,就不仅仅是指政治层面或政治领域的成功,而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的成功,乃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成功。

  对于这种成功,党的重要政治文献都有角度不同和层次不同的表达。《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史的角度论述道:“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如果说,这种总结,还是一种对党和人民百年奋斗成就的比较抽象的宏观总论,那么,对于以“改革”为主线的成就的总结,中央也是有定论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写道:“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我国发展新要求出发,一以贯之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并召开多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改革发展稳定重大工作。我国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党坚决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就中国改革开放伟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精炼地表达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新时代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在这种伟大的奋斗过程中,党的“巨大的政治勇气”被表达为:“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做到难不住、压不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从与“政治勇气”紧密匹配的“改革”成就,再说到“政治成就”本身。首先,以上所说的总体成就和改革成就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政治成就。广义地说,所有关于“党的领导”的种种成就都属于政治成就范畴。在此基础上,党的文献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成就,也有独立的表述。

  比如,关于“革命时期”的政治成就,中央文献的表达是:“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党领导人民,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合作下,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关于“建设时期”的政治成就,中央文献的表达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至于说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政治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的总结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正是如此辉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对改革伟业保持“巨大的政治勇气”的坚实基础和深层底气,它无比有力地支撑着中国共产党“巨大的政治勇气”及其所展现的政治决心、精神姿态和昂扬面貌。如此“巨大的政治勇气”,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掌握历史主动、担当历史责任、创造更加辉煌的人类文明。

  四、政治勇气奠定了政治话语的淡定从容

  “政治勇气”是一种精神姿态,“巨大的政治勇气”决定着宏大社会行动的宏观气势和磅礴力量。犹如这次《决定》,事关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来完成这场前所未有、举世独有全方位改革行动的表态,毫无疑问,将给中国人民以巨大的信心和动力。

  从政治学理论上讲,这次的《决定》又是一部“政治”和“行政”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和有机统一的行动纲领。深层次地领悟这次的《决定》,它首先呈现了宏观政治行动应有的恢宏气势,在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层面,富有极大的政治号召力和凝聚力。但同时,它又没有仅停留在“政治精神”的层面,而是把“政治理想”通过系统深入具体的“行政改革”下沉为“接地气”的民生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之所以能实现这种在别的国家难以想象更难以实现的“跨越”或“飞跃”,在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特殊本质。从学理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特质是“党政体制”,“党政体制”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关键。所谓“党政体制”,意味着一种国家政治的复合结构。按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概念,党政体制中存在着双重层级组织。除了政府官僚制之外,执政党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等级体系。从中央到地方,不同层级的党组织与政府组织相依并存,与此匹配的是两套官员队伍(国家公务员与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党务干部)。党政体制中存在的双重官僚制是否意味着某种二元性?答案是否定的。就组织属性而言,政党组织的逻辑与政府组织的逻辑是不同的。党政体制的奥秘在于,作为一个复合体,它既超越了政党组织的逻辑,也超越了政府组织的逻辑。它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将两者整合在一起,自我生成了一种新的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党政体制”的特殊的政治运行逻辑,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这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行动从“政治勇气”到“政治行动”的无缝隙贯通。由于在“政治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成就的坚实底气以及建基于此的“巨大的政治勇气”,这次《决定》的“政治话语”整体上更显淡定从容。就是说,《决定》的政治话语,更加接地气、更加朴实、更加具体、更加具有与相关实践的对应性。

  比如,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因此,“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是具有特殊“情结”的,或者说,中国的改革一路走来,中国社会民众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是具有特殊情怀的。但是,到了新时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国防等整个社会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候的改革该从何着手?全社会极为关注的“经济体制改革”又居于何等地位?

  这次的《决定》深度回应了民众的关怀,在总体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改革”的深处,重新确定了更为具体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地位。《决定》明确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凸显改革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更为具体地指出了经济体制领域的种种现实问题,他说道:“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等。”针对这些突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在重大改革举措中“首先”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与“经济体制改革”直接相关的就是民生政治。所以,这次的《决定》独立设置了“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一章。民生政治不同于宏观政治,如果说,“政治勇气”更多地诉诸于宏观政治,那么,这种“政治勇气”落地到民生政治,就应该用接地气的从容淡定的可操作的政治话语来表达。

  比如,说到“民生政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是这样表述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这样的表达,当然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但“可感受”“可操作”还是要经过一系列的转化的。而到了这次的《决定》,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中,就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决定》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优化居民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制度,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油、水、电、气,已经具体到了“家家户户”的日常生活层面。

  总之《决定》扑面而来的政治话语的从容淡定,与政治高度的“政治勇气”深度相融,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气流”,沁润温暖着中国民众的精神世界,人民更加期待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成就给自己带来的美好生活。

  这次的《决定》,内容恢宏,指向深远,值得深切体悟,专项研究。《决定》意味着新时代的更加辉煌壮丽的改革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当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原文刊发于《学术界》2024年第8期,原标题:巨大的政治勇气从何而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