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六安社会科学网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科要闻工作动态

安徽人文讲坛2024年下半年活动预告

浏览次数:71   发布时间:2024-06-18

  安徽人文讲坛是安徽省开展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的重要形式之一。讲坛以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为背景,以传播人文知识、弘扬人文精神为目的,以满足大众对社会科学知识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评析安徽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关心的时代话题为主要内容,坚持科学性、人文性、时代性、大众性。讲坛聘请演讲水平较高、研究能力较强、学术成果丰厚的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讲席教授,于每月第二个星期日下午在安徽省图书馆东二楼学术报告厅举办。

图片

image.png

  第209讲 移动短视频与文化传播

  [讲席教授 秦 枫]

  内容简介:移动短视频作为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视听媒介,不仅是媒介技术本体的发展与进步,也为信息、文化、商业、娱乐等提供了新载体和新空间。移动化、视觉化、读秒化、便捷化等是当代文化消费的重要特征,传统文化亦凭“频”借力,传播“云端”。文化作为“道”为短视频平台提供丰硕文化内容,使平台实现“术”与“道”的融合,为净化和提升平台内容提供底层数据。文化经济时代传统文化在平台中不仅发挥“体”的作用,更是达成了“用”的转化与创新,实现了数字文创的目标。“术道”融合、“体用”转化最终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服务,用通用技术(短视频)传播中国文化,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增添中华文化个性、呈现中华文化气象,展示中华文化自信。

  秦枫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交叉学科博士点(文化传播学)负责人,入选安徽省“江淮文化名家”人才培育工程青年英才。国家社科基金(含后期)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等课题(含重点)1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4部。撰写多篇咨政报告并被中宣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采纳。

  第210讲 诗话池州:诗传秋浦水 情洒杏花村

  [讲席教授 纪永贵]

  内容简介:池州是八百里皖江沿岸最早立州之地。自唐武德四年(621年)立州以来,1400年间,因山水宜人、交通便利,池州吸引了无数诗人的目光与深情,被称为“千载诗人地”。池州的诗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陶渊明,后因南朝梁昭明太子封邑于兹,其地终成历代文人的“朝圣”之坛。池州被载入诗史的自然人文景观主要有“三山二河,一村两道”。秀山、九华山、齐山和秋浦河、清溪河是诗人流连忘返之境,杏花村是诗人问酒消愁之所,皖江水路和池宣官道是往来行人的必经之路。唐代孟浩然、李白、白居易、杜牧、杜荀鹤等,宋代梅尧臣、王安石、三苏、黄庭坚、李清照、岳飞、辛弃疾、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等及元明清无数过客均在池州驻留歌咏,造就了今日池州深厚的诗文化传统。正如金代诗人萨都剌诗曰:“相逢桥上无非客,行尽江南都是诗。”

  纪永贵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学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2部,2011年入选安徽省第三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次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成果奖,2次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国维戏曲论文奖”。

  第211讲 诗话阜阳:为爱西湖好,汝阴天下绝

  [讲席教授 郑虹霓]

  内容简介:阜阳旧称“汝阴”,北宋则称“颍州”。大文豪欧阳修对颍州一见如故,在给韩琦的信中说“汝阴西湖,天下胜绝。”欧阳修留下很多吟咏颍州西湖的诗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一组《采桑子》。此后,苏轼出知颍州,也写了不少诗词,在调任杭州后仍怀着对颍州的美好印象,赋诗曰:“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颍州西湖湖面开阔,风景宜人,颍州的人文景观则有文士赋诗雅集的会老堂、聚星堂,纪念抗金英雄的刘武穆公祠等。虽然历经千年沧桑,但前贤的诗句仍在流传,颍州西湖依然碧波荡漾,诗意阜阳热情迎候八方宾朋的到来。

  郑虹霓 阜阳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中心阜阳师范大学分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华诗教学会理事、安徽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等。出版专著《唐宋词对六朝文学的接受》、诗词集《华章霓彩》《霓彩忆华章》等。

  第212讲 回应美好生活需要所应有的德育

  [讲席教授 檀传宝]

  内容简介: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社会整体上已经进入了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顺应物质丰裕的时代来临的历史大势,中国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也会有相应的范式上的转变。

  对于中国德育来说,学校教育及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应当努力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两个方面实现品质的提升。一方面,应当加强基础道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以构建回应新时代需要的德育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应当让中国德育成为专业的德育、审慎的德育、美好的德育,以实现中国德育在教育形态上的历史转型。

  檀传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京师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荣誉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术委员会主席,兼任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荣誉理事长、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等。曾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著作一等奖等。

  著有《德育美学观》《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师伦理学专题》《公民教育引论》《浪漫自由与责任:檀传宝德育十讲》《劳动教育论要》《先生之德风》《时代与逻辑:檀传宝教育随笔》等学术著作十余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诗文自选集《作为一棵风中的树》《落槐花》。主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读本《我的家在中国》、青少年劳动教育读本《你不全知道的劳动世界》等,其中《我的家在中国》(繁体版)曾经由香港特区政府派发到全港中小学,有6种外译版本面向世界青少年读者讲述“中国故事”。

  第213讲 诗话滁州:山水名郡,诗酒风流

  [讲席教授 武道房]

  内容简介:滁州,自古为南北交通要冲,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美誉。早在先秦时期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

  滁州历史悠久,人文昌盛。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曾在滁州西南诸山避难,渡江后在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今之琅琊山就是唐代人因晋元帝司马睿曾“驻跸于此”而命为山名。滁州因其地近南京,山水清丽,自古即为骚人墨客的游览胜地。顾况、韦应物、李绅、欧阳修、梅尧臣、曾巩、王安石、苏轼、张耒、辛弃疾、陆游、宋濂、庄昶、程敏政、王守仁、文徵明、王世贞、茅坤、钱谦益、王士禛、吴敬梓、袁枚等文学史上声名显赫的作家、诗人都在滁州留有诗作。滁州作为山水名郡、诗酒风流地,为安徽建设旅游文化大省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武道房 安徽师范大学学科领军人才、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大学桐城派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安徽省君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庄子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硕士生导师,元明清文学思想史方向博士生导师。

  第214讲 中华一绝:芜湖铁画

  [讲席教授 董松]

  内容简介:芜湖铁画的历史绵延发展400多年,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地理和文化背景。它是我省影响力最大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享誉海内外,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讲以历史文献资料和国内外博物馆作品为研究基础,结合芜湖铁画产地调研和重要铁画艺人口述采访,对芜湖铁画的成就、特色及其发展历史整体观照和还原,力图构建芜湖铁画的发展史。特别是考察芜湖铁画的发展和安徽地方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认识其在艺术、文化、历史、市场的价值,强化铁画的精神价值,增进安徽特色文化的宣传,提高安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信心。

  董松 三级研究馆员,安徽省图书馆副馆长。首批安徽省宣传文化领域“拔尖人才”、“江淮文化名家”领军人才、安徽省第七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文物专家、中国博协陈列艺术委员会常委、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常州大学民国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安徽省建筑大学校外硕士生导师。先后在《美术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5篇,出版专著《潘玉良艺术年谱》。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排名第二)1项,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完成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芜湖铁画史》,出版成果专著《芜湖铁画艺术史》。